手足口病知识
手足口病: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
手足口病(Hand, foot and mouth disease, HFMD)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,多发生于婴幼儿,可引起手、足、口腔等部位的疱疹,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、肺水肿、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。
病原体:多种肠道病毒均可引起发病。但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(Cox A16)和肠道病毒71型(EV 71)最为常见。
潜伏期:2~7天
该病的潜伏期为2~7天,传染源包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。流行期间,患者为主要传染源。患者在发病急性期可自咽部排出病毒;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,破溃时病毒溢出;病后数周,患者仍可自从粪便中排出病毒。
临床特征
急性起病,发热;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,米粒大小,疼痛明显;手掌或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,臀部或膝盖偶可受累。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,疱内液体较少。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、流涕、食欲不振、恶心、呕吐、头疼等症状。该病为自限性疾病,多数预后良好,不留后遗症。极少数患儿可引起脑膜炎、脑炎、心肌炎、弛缓性麻痹、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。
哪些人容易患手足口病?
该病常发生于学龄前儿童,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多发,成人也可感染。环境卫生、食品卫生差,不良个人卫生习惯易发病。大部分病例病情较轻,可治愈。少数患者可出现脑炎及脑脊髓炎、肺水肿、循环衰竭等,严重时可危及生命。
手足口病什么季节最容易发生,怎么传播的?
该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,常见于4~9月份。传播方式有以下几种: 1.人群密切接触是重要的传播方式,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、毛巾、手绢、牙杯、玩具、食具、奶具以及床上用品、内衣等引起感染。 2.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(飞沫)传播,故与生病的患儿近距离接触可造成感染。 3.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、食物,也可发生感染。
如果孩子出现发热、有皮疹等症状,家长该怎么办?
发现孩子发烧、有皮疹等症状,尽快到正规医院就诊。孩子患病后应暂停去幼儿园和学校,避免传染给他人,防止再感染其他疾病。根据医生建议,决定是否留院观察或住院治疗。
患儿的家庭应使用肥皂、消毒液对日常用品、玩具、尿布进行清洗消毒,对奶具、餐具煮沸消毒。患儿粪便及其他排泄物可用消毒剂或漂白粉消毒;将衣被阳光曝晒,室内保持通风换气。
幼儿园、托儿所如何预防这种病?
托幼机构等儿童集体生活、学习的场所,要做好晨间体检,发现有发热、皮疹的孩子,要立即要求家长带小孩去医院就诊,同时报告相关部门。患儿应在家中休息,不宜继续上学。
发现有发热、皮疹的孩子后,要立即对玩具、被褥、桌椅等进行消毒;同时做好食堂、卫生间、教室等的消毒处理。保持教室和寝室等活动场所通风换气。 发现保育员、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有发热伴皮疹的,应立即暂停工作。
消毒措施
1、杀蚊蝇: 可用卫害净、大功达、歼飞等杀虫剂,按说明书使用。
2、消毒:
饮用水:用有效氯含氯消毒剂,如优氯净、三氯异氰尿酸等作用30分钟。
垃圾:用每升1000毫克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喷雾作用120分钟。
生活用具、书籍、玩具、交通工具:用500mg/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消毒,作用时间30分钟,或用紫外线灯直接照射30分钟。
食具、饮具:用每升250毫克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作用30分钟。
生活污水:用每升50毫克有效氯含氯消毒剂作用120分钟。
人畜粪便:可用生石灰以1∶1的比例与其搅拌均匀消毒。
盛放排泄物的容器:用每升500毫克有效氯含氯消毒剂作用120分钟。
患者衣、被单:煮沸20分钟或用每升500毫克有效氯含氯消毒剂作用30分钟。
厕所或其他污染地面、墙:用每升500毫克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消毒。用量每平方米200毫升。旱厕也可用生石灰覆盖。
柳州市柳北区卫生局